西北师大:同心战“疫” “研”途有你

   疫情无情人有情。面对新一轮疫情侵袭,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严格落实省上及学校各项防控要求,与全体研究生导师一起共同抗疫,默默为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高度重视 迅速响应

    疫情发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副校长韩高年明确要求,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做好日常教育管理是研究生工作的当务之急。研究生院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研究生教学及实习实践工作,确保线上教学顺利进行;第一时间发出《致全体研究生导师的倡议书》,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提高政治站位,传递正能量,聚力疫情防控,共筑安全屏障;全体干部下沉学院,结合工作调研重点对导师及研究生做好校园疫情防控作了跟进落实。



    各学院高度重视,马上进入“战时”状态,要求导师做好研究生思想工作,加强线上指导,保障研究生教学和学位论文预答辩等工作顺利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领导与博士、硕士班级结对子,通过线上班会传达疫情防控要求,倾听学生诉求;文学院举办了多场线上“云端见面会”,全体院领导深入到研究生当中,就疫情期间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仔细研判 周密安排

    考虑到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部分高校实行闭环管理,且学校一志愿硕士报考人数近1.8万人的复杂情况,研究生院多次商讨研判,及时启动硕士研究生线上复试方案制定工作。提前公布拟调剂专业信息,制定线上复试工作方案,完善复试工作疫情防控方案及应急预案,为做好2022年硕士研究生线上复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各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安排,及时公布预调剂公告,接受考生咨询,并认真做好线上复试准备工作。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不到一周时间里,接受考生咨询600余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处理调剂邮件1533份,及时回应考生关切,帮助考生安心应考。



    研究生院根据疫情防控需求,多次发布研究生教学、检查通知,目前662个班级利用线上形式开展网络授课,除实验课外开课率99%,授课导师644人次,每周上课研究生13800人次,确保了研究生教学培养的顺利进行。各学院紧急启动研究生线上教学预案,并通过召开研究生线上组会、读书会、主题研讨等形式,围绕学校疫情防控,要求研究生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做好学习与论文撰写。“线上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不定时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更要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承担本学期《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博士研究生课程的赵军教授说。



    疫情防控期间,对因疫情影响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开设“绿色通道”,适当延期论文送审和学位申请,初步定于7月份增开学位会,有效缓解研究生学业压力,保障毕业生学位申请顺利进行。各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虽少了面对面唇枪舌战的“火药味”,但空中连线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依然绚丽多彩。“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让我意识到论文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对于提升我的论文质量帮助很大,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我会抓紧时间认真修改和完善。”2019级研究生郭亚飞心有余悸地说。



    温暖关怀 以学抗疫

    研究生导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的守护者。面对严峻疫情形势,全体研究生导师用心、用情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努力做到疫情防控不松懈,育人工作不间断,思想引领不停歇,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心理学院组织研究生导师团队及研究生积极开展系列心理赋能活动,通过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疫”线心理大讲堂以及各类心理团体小活动,抚慰在校学生疫情期间的不良情绪,缓解学生的压力,通过“心理赋能”筑牢抗疫“心”防线;教育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赵健抗疫育人两不误,多种形式的云端活动鼓励学生坚定抗疫信心,开展科研学习,引导学生在疫情这堂“大思政课”下,深刻体会责任与担当,不断进步与成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导师李莉副教授,疫情期间耐心解答同学的问题,以教师之爱,温润学生的心田。



   榜样示范 思想引领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导师始终坚持“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自2019年年底疫情暴发以来,学院导师要求学生三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的安全打卡,从未间断,使得研究生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陪伴和指导。同时,学院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作用,曹进教授、李莉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赴兰州中川机场参与抗疫工作,为入境人员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应急语言服务,获得了省上及学校的表彰。正是在研究生导师的示范引领下,各学院研究生也积极参与到志愿工作和社会服务当中。本硕一体化项目研究生马冰以《不忘初心,人民至上》为题,分享了红军长征在甘肃哈达铺鱼水情深的军民故事、脱贫攻坚给她的家乡甘南带来的巨大变化;教育学院研究生积极参与抗疫并写下抗疫日记;音乐学院发挥研究生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他们在疫情防控期间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担当与作为。



(编辑/周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