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讲堂”第三十四期——民主: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发表时间:2015-09-25 发布者: 阅读次数:476
9月24日晚,“研究生学术讲堂”第三十四期在新校区第一报告厅隆重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宗礼教授,为广大同学们做了题为“民主: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的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近三百人参加了本次讲座,会场内座无虚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树亮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王院长围绕主题——“民主: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出发,首先从“民主”问题的提出展开,从“阿拉伯之春”的急剧变化,伊拉克的“民主化”进程和乌克兰的乱局等问题引入,指出民主可以“是个好东西”;第二,民主的起源问题。王教授详细讲述了“民主从何而来”,何为“人民”,古希腊人民如何寻求统治等问题,并通过古希腊政治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类型学说,指出在古希腊大多数思想家眼中,民主制并非是最好的政体,而人类社会之中真正形成追求民主的潮流还是在十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第三,由古典民主向现代民主的转化。王教授指出,近代的“自由”和“宪治”限制了直接民主权威的适用范围;代议制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自由竞争选举抵消了大多数人参政的可能,且如今的“普选”更无法改变选举之中的“贵族”与“寡头”色彩,如熊彼特认为:“民主是做出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个人通过竞争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第四,现代自由主义民主的兴起及其运作机制。王院长比较详尽的讲解了现代自由主义民主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运行机制及其优点,同时也对自由主义民主在发展中越发暴露的缺陷与弊病进行了反思;第五,王教授讨论了中国式民主,并重点讲解了其形成的制度框架和构成要素,在对中西民主进行比较时,王教授着重指出“回应性”应当是衡量一国制度民主与否的首要标准。讲座的最后,王院长总结认为,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自身无法走向西方式“民主”的道路,并通过对中国民主前途的阐述,强调中国式民主必定具有光明的前景。
王院长的讲座内容新颖、结构明确且思路清晰,让在座的师生对民主尤其是中国式民主的发展了解的更加透彻。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结合讲座积极思考,踊跃提问,王院长则一一详尽的解答。讲座最后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