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讲堂第三十八期——汉语研究与分析方法
发表时间:2015-10-30 发布者: 阅读次数:331
10月29日晚,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讲堂”第三十八期,在新校区第一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学术讲堂由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杨同军老师为同学们讲授,讲座题目为“汉语研究与分析方法”。来自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院系的研究生15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远程教育实验中心主任艾宏明老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艾宏明老师通过指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主讲人杨同军副教授,并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汉语古今不同的研究方法。首先,杨老师经由介绍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影响人,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向大家提出了疑问:“汉语天书时代”已去?我们作为中国人了解母语——汉语吗?两大疑问。在这里,杨老师介绍了“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之父”——李方桂等一大批老一辈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大家,并着重提到了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贡献。接着,杨老师提出:懂“汉学”应自“小学”始,指出传统与国学、经学并列,包含音韵学、训诂学等内容的“小学”,是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并用以形索义的形式,举了“刑天”、“萧墙”,以及“二”与“两”的区别三个例子,来说明“小学”的重要性。之后,通过对每年北大报考汉语语言学专业学生数不多的疑惑,杨老师引出了“新形势下的汉语研究”,指出汉语言学的作用是研究和分析汉语的理论及方法,而不是如同学外语一般的“学习汉语”,并认为学生对于汉语需要的不再是识记式而是研究性的学习,即由“语文学”发展到“语言学”,并总结出了语言认识的三大要素:从功用、从本体、从表现形式。在讲座的下一部分,杨老师重点讲解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并从如何认识“汉语“开始,通过举例细致入微的向同学们具体展示了研究与分析汉语的具体方法。最后,杨同军老师由朱晓农的诗句引出了本次讲座的结论:“方法是语言学的灵魂,而科学主义则是中国语言学的必由之路”,并借由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的回答,向同学们提出了潜心研究我国国学语言学的重要性。
讲座结束的互动环节,同学们就讲座中的相关内容同杨老师提出了诸如“通假”与“假借”的区分等许多专业性问题,杨老师都予以了热情洋溢的解答。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当中结束。